??关注公号并设星标★,优先收到内容推送??
监测造假 伤“天”害理
——五种监测造假“预兆”敲警钟,让伤“天”害理者无处逃遁
前几天,某地臭氧污染时有加剧。监测人员用走航车在某企业周边多次监测到“冒泡”的VOCs排放高值数据。但是,企业在线监测数据却显示污染排放数值十分正常。监管人员顺“疑”摸瓜,入企勘察。结果发现,该企业在监测设备折算系数上动了手脚,形成了事实上的数据造假、违法排污。
监测数据造假,是近年来中央环保督察和各地环境监管过程中发现较多的一个顽疾性问题。监测数据造假,不仅严重干扰大气污染精准治理、精准考核、科学决策,而且是一种践踏法律和社会公平的违法行为。及时发现、纠正和打击数据造假行为,不仅有利于净化治污战场法治环境,也有利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污有源、债有主。监测数据造假“技能”无论有多么诡秘,都会有狐狸尾巴露出。笔者和业内监管人员“细思极恐”之余,深切感到,及时发现、纠正和打击监测数据造假行为,必须从实践中掌握疑似造假的“预兆”做起,善于从日常多发的以下“五种”相关“预兆”中去发现监测数据造假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没有大变化、气象条件没有大起伏,监测数据却突然变好了。实践中,各级多次发现的监测数据造假问题中,往往都有这样一个规律性的“预兆”:当地高污染产业、高排放产业没有减少,但空气质量却在基本相同的气象条件背景下,发生了阶段性较大改观。这种有违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情况,往往是多企业同时造假、集中造假,或是与第三方运营单位串通造假产生的“孽债”。
二是走航数据和定位监测站点污染数据总是高,而周边企业自我监测的数据却不高。如前所述,某地臭氧污染总是出现高值,走航监测也多次发现该区域VOCs污染较重。但如果不是监管人员经验丰富,通过“预兆”直接入企抓出“内鬼”,这笔“孽账”哪家企业也不会承认,污染高值问题一定会是长时间得不到解决。
三是企业监测数据长时间趋于平稳,上限高值显现十分有规律。现实中,监管人员往往紧盯的是数据变化无常、时常出现污染高值的企业,而对监测设备常态化运行,数据十分平稳的企业往往产生忽略。其实,这类情况往往也是设置上限、弄虚作假的“预兆”,各级检查都有发现。
四是超标时限很有规律,说高就高,说低就低,总能把握在受处罚时限之内。打假有法规、排放有标准、时限有明确。但有的企业就善于钻法规、标准和时限的空子,一天发生多次超高排放问题,但从监测数值和时间节点上,都属“临界”问题。类似这样的造假“预兆”,令监管人员十分头疼。
五是每每遇有考核和检查,监测数据就好看,考核检查一过,监测数据就“变脸”。类似这样的情况,和前边讲到的产业结构没有大变化、气象条件没有大起伏,监测数据却突然变好“预兆”基本一样,多是“出生”在某种压力之下的“怪胎”,都是冒险踩红线的产物。
***************************************************************
为什么在国家和地方深入打好“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严厉打击各种监测数据造假行为的强大声势下,仍然频频出现监测数据造假问题呢?究其根源,除有的企业法规意识淡化,赚钱不讲良心和对造假行为打击力度还欠火候,处罚还不够严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不可忽视,那就是,各级监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通过“预兆”预感问题、发现问题、挖掘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如上所述,种种“预兆”和现象,在多地都有反复出现,但很多问题还没有被揪出、被处理、被制止。这说明监测数据打假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也说明监管人员的现实素养与适应现实工作所需的实战能力,还有一定距离。
*******************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迫切需要各级监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借鉴“他山之石”有益启示,在实际工作中,每当发现正常和非正常“预兆”,都要“多个心眼儿”,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努力提升通过“预兆”看问题、想问题、查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防微杜渐的工作本领。使各种各样“招数”的监测数据造假行为一有出现就被查、一有抬头就被抓、一有施展就被打,让监测数据造假行为失去生存的温床,没有逃遁之地。同时,各级监管人员,还要切实肩负起“谁执法,谁普法”的责任,通过以法说法、以案说法,大张旗鼓公开“亮相”各种可能的造假手段,让企业认清,监测数据造假就是踩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就是违法犯罪,就是自断发展后路,引导企业走向红线不敢踩、不想踩、不能踩之路。
【简介】
李春元,1980年入伍,2008年转业到河北省廊坊市环保局任副局长,现任市大气办副主任、市生态环境局一级调研员。2015年起,被《中国环境报》聘请为特约评论员,近年在《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等发表环境时评百余篇。曾出版军旅新闻作品专著《梦痕集》和《思绿迹》《战霾迹》两部生态环境评论专著,多篇生态环境评论在省级以上获奖;2013一2017年间创作的以防霾治污为主题的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战霾三部曲》(《霾来了》 《霾之殇》 《霾爻谣》),经中国文联出版社和中国作家出版社先后出版发行,得到国内外数百家主流媒体的强势报道,反响热烈,被新华社誉为“中国治霾名片”,其中《霾来了》荣获河北省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
END
来源:廊坊生态环境发布
:VOCs前沿(转载请注明)
声明
欢迎个人转发朋友圈/群聊!
– 文尾留言讨论,收获更多观点 –
行业交流
“领跑者”评价团标 HOT
关于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与监测领域“领跑者”评价团体标准预研工作的通知
团体标准 NEW
关于征集《乘用车整车制造业(涂装工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分级控制指标要求》团体标准参编单位的函
团体标准 NEW
关于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红外热像仪(OGI)》等系列团体标准预研工作的通知
团体标准 HOT
关于公开征集2022年度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团体标准制修订项目提案的通知
会议展览 HOT
第三届气环会及系列同期活动【全面展示并推广应用一批VOCs恶臭气体碳减排等领域技术装备】
因微信公众号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不想错过内容,记得公众号设为星标,并每次读完在文尾点一下“在看”和 “赞”。
星标设置: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 . .」,点击「设为星标」,公众号名旁就会出现黄色五角星(Android 和 iOS 用户操作相同)
记得每次点下「 点赞」 和「 在看」
来源:叶叶与你面对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