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的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的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2年5月5日,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在昆明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昆明理工大学共同完成的“云南农产品复杂基质典型污染物检测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此次成果评价专家委员会由云南大学教授王家强,昆明医科大学副院长、教授王琦,西南林业大学教授周世萍,云南农业大学副院长、教授和劲松,云南大学教授李灿鹏,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农艺师李永平,云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冯雷等专家组成。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目针对当时我省“普洱茶农药使用乱象”、“掉色香葱”等突发农产品安全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农产品基质复杂导致的部分新型药物残留检测方法缺失、农兽药残留检测灵敏度不高、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滞后等突出问题,依托云南省社会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研发出药物残留富集净化材料和手性异构体拆分等技术,并开发出生物毒素适配体抗原检测产品,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基于多种模板分子印迹技术、蒜氨酸酶微波灭活、免疫磁珠技术、分子断裂预测农药的质谱技术、高分辨筛查等复杂基质消除技术,建立了15项农兽药残留检测新方法,填补了我国新烟碱类、双酰胺类、氯代酰胺类残留检测方法空白,研发的纤维列阵富集因子比国外进口的商业材料高1189~2356倍,解决了药物残留漏检难题;基于手性柱拆分的新烟碱类检测技术和高分辨质谱代谢组,解决了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新烟碱手性农药以混合体评价的难题,首次阐明了呋虫胺和环氧虫啶的手性对映体降解机制,为同类手性农药的分离及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首次构建了基于适配体-半抗原竞争法的黄曲霉毒素快检方法,研发了基于劈裂适配体夹心法、适配体-互补链竞争法等赭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等快检试纸条新产品,检测灵敏度比商品试纸条高10倍,解决了现场检测时效性差的难题。颁布行业标准3项、团体标准3项,完成国家行业标准2项(送审稿);制定氯吡脲等8个植物生长调节剂最大残留限量及其控制技术规范;获授权发明专利12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软件著作权1件;发表论文49篇,其中SCI收录16篇;认定省创新团队1个,获得国贴及省贴专家称号2人,培养省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及省技术创新人才2人,晋升高级职称3人,培训基层检测人员553人次。项目研发的15种农兽药残留检测新技术已应用于全省16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及浙江省绿城农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近三年,累计完成6万余批次样品监测,同时实现了黄曲霉毒素等4种生物毒素的快速检测试纸条的批量生产。为云南省农产品合格率由“十二五”末的97%提升到2021年的98%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两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7860万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该成果在劈裂适配体夹心法及黄曲霉毒素试纸条研发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云南农产品复杂基质典型污染物检测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来源:科技成果评价平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检测之家检测之家
上一篇 2022年4月8日 上午10:16
下一篇 2022年4月8日 上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