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渊:从阅读策略运用看整本书阅读的检测(2023语文教育评价研讨会实录)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自修》

官方微信订阅号“魔都语文课代表”

2023年8月16日,由上海普通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中文自修》部共同主办的“语文教育评价研讨会(2023·上海)”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多功能厅圆满举行!

本届研讨会以“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教育评价研究”为主题,吸引了各路专家踊跃参与,在现场专家们各抒己见,旁听的各区语文教研员、老师们也通过书面发言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一起为上海的语文教育建言献策。

课代表将节选部分专家和老师的发言与各位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

整本书阅读的具体策略举隅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 冯渊

1.读目录:利用目录了解相关信息,调取信息证实所持观点

高中教材必修上册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单元,编者设计了四项任务,其中任务2要求: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教材指出:学术著作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各个篇章共同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学术知识体系。注意摘录和使用文中关键的概念,简洁、准确地概括的学术观点。……讨论各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尝试把握这本书的知识体系。

高考试题对整本书阅读的设计,不少专家从文本本身出发,讨论《乡土中国》《红楼梦》两本书的内容有没有考到。这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可以检测的,但设置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根本目的并非仅仅阅读和研究这两本书,而是借此引导学生获取相应的阅读策略。

就《乡土中国》而言,无需强调对这本社会学著作以及费孝通社会学思想的研究,而是教给学生阅读社科类著作的策略。

社科类著作提出某项理论,往往是先提出特定的关键概念,然后推导和论证建立在关键概念上的核心观点。如《乡土中国》从“差序格局”出发,研究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伦理结构,进而思考中国社会如何改变权力结构才能走向现代化。对于著作的概念、观点、论证过程当然要熟悉,但教师还要从具体的文本中抽离出来,教会学生阅读这一类著作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全书的论证过程、各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更应在教学设计中重点落实。本文提出读目录,就是希望从目录分析全书的理论框架。

我们以2023年高考(秋季)上海卷涉及整本书阅读的试题为例(为节省篇幅,试题作了适当删节)。

王教授写了一本关于进化论的科普著作,以下是某图书馆网站上关于该书的部分信息,包括三个板块。请阅读这些内容,完成3-7题。(16分)

试读内容:

①在生物学意义之外,“自私的基因”这个提法最大的问题是,它成了部分人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基点:既然基因是自私的,人又是基因的载体和奴隶,那么人的本能都是为了实现基因的自我复制,当然是自私的,即便有限的利他,也无非是为了间接的利己。既然如此,我自私的念头和行为都是合理的,而且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就是损人利己。

②这个观点在生物学和伦理学上都站不住。

③先说生物学。前文我们已经用神经细胞之间的合作、相互帮助挠背的狒狒、小丑鱼和海葵的共生等例子证明,生物体在各个层次上都可以形成合作乃至共生关系。……自私能分成三种情况:利己利人、利己不损人和损人利己。自私的基因中,自私更多是指前两种情况,而在日常生活中自私指的往往是第三种情况,可见生物学层面的自私概念并不能用来证明损人利己是合理的。

④在说伦理学层面,这个观点抹杀了实然(人类的本性是怎样的)和应然(人类的行为应该怎样)的区别。人类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恰恰是为了对抗人性中损人利己的一面出现的。

⑤有一个古老的道德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做一件损人利己的事,事后也绝不会受罚,你会做这件事吗?你认为该不该做呢?我想大部分人未必抵抗得了诱惑,但也会认为这种行为是错的。……

⑥可能有人会说,既然道德观念是人类发明出来的无关生物本能,也不像法律一样有强制力,我又何必遵从呢?

⑦是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本质上都是维持秩序与合作关系的约束机制。每个人都有违反道德观念的自由,但他也要明白这样做的代价是被排斥在人类社会生活之外,……

⑧……我们也无法想象,没有道德观念束缚的人类社会该有多混乱。

读者评论:

小明:针对损人利己合理的观点,在生物学层面所做的反驳已经足够充分了,同时考虑到这是一部生物学的科普著作,我认为写到这里就可以了,不必再从伦理学层面反驳。

3.根据图书目录,试读内容所在小节的标题是,若想进一步了解试读内容提及的前文内容,应该阅读该书的第章。(2分)

7.请你结合图书目录和试读内容,写一条读者评论,反驳读者小明的观点。(5分)

阅读材料分为图书目录、试读内容、读者评论三个部分,构成了真实的阅读情境。这两道小题着眼于整本书阅读策略的获取,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这道题再次提醒我们,整本书阅读单元提供的两本书,可以作为检测对象本身出现,更应由此出发,引导师生关注社会科学类著作和长篇小说的阅读方法、技巧、能力。一些专家着眼于《红楼梦》的红学研究和《乡土中国》的社会学研究,可能不是高中语文教学整本书阅读目前最需要展开的内容。更有人拘泥于试卷中是否出现这两本书的片段,甚至关注是否出现曹雪芹、费孝通的相关论述,实在是偏离了整本书阅读设置的初衷了。

以上这道社科类文本阅读题,巧妙嵌入大部头社科类著作目录,检测了考生利用目录和索引来判断对自己最有用的章节阅读策略的能力。试读部分讨论的问题是:人性的自私如何从生物学和社会伦理的角度进行解释,如果需要了解详细的推论过程,我们查一下目录可知,相关内容就在第七章第三节进化论和伦理学:人性自私吗”里。

题目进一步追问,“若想进一步了解试读内容提及的前文内容,应该阅读该书的第__”,我们从试读部分第③段看到“前文我们已经用……小丑鱼和海葵的共生等例子证明,生物体在各个层次上都可以形成合作乃至共生关系”,前文的信息集中于生物的合作共生关系,查目录,当在第六章。

根据目录判断哪些内容是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者根据信息判断该信息属于整本书的哪个目录之下,都是善于读目录的策略。这个能力在将来进一步的读书深造和学术研究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阅读素养。

7题涉及信息的评价,指向的还是如何阅读目录。我们在无法知晓全书详细内容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目录,预判全书哪些内容对自己的阅读和研究有用,这是一项重要的阅读素养。试题设计成对读者评论的反驳,从测试的能力点上看,检测的是对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在这里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回答此题并非要求考生凭借自己的已有认知来评价信息——考生可能根本就不具备这种能力,也不必需要这种能力;而是命题者在试题里给出相关信息,让考生凭借这些信息来进行判断。这里是检测运用材料证实(反驳)观点的能力,是找出观点与证据之间的逻辑联系,这才是语文学科的测试重点。

在缺乏相关知识的背景下,我们凭借常识也许就能作出不同意“小明”观点的判断,但没有学术背景的争议,无法帮助学生形成理性思维。小明认为,从生物学层面反驳“损人利己合理”的观点足矣,作为生物学科普著作,不用从伦理学层面反驳。

①段结尾呈现了有些人从“基因是自私的”得出的观点:“自私的念头和行为都是合理的”“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就是损人利己”——这个观点正是要反驳的。

③段从生物学层面区分了三种不同的“自私”行为,指出“利己利人”“利己不损人”属于源自基因的自私,与后一种“损人利己”的日常生活中“自私”不同,得出“生物学层面的自私概念并不能用来证明损人利己是合理的”的结论。

④段从社会学层面区分人类本性的真实状态(损人利己)和应然状态(以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约束自私),指出人类个体遵守“秩序与合作关系的约束机制”就是为了人类整体不进入完全混乱的状态。不从伦理层面,难以反驳错误观点。

以上是节选文本内部逻辑。本题另一重点在“阅读目录”,据目录可知,本书第七章,在生物学之外还探讨了进化论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伦理学层面反驳有助于明确二者关系,符合整本书立意。——又一次强调了读社科类著作,要整体把握全书逻辑框架的基本要求。

2.读文章体式:掌握文章结构模式,读懂一类文本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非常熟悉“阅读这一篇这一类文章”的教学策略。在整本书阅读中,掌握长篇小说的构思布局特点、塑造人物的手法;了解社科类著作的关键概念、论证过程、理论框架,针对不同体式的作品,有相应的阅读策略,也是整本书阅读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看2023年上海春季高考的试题。

11.请立足你的阅读经验,结合相关文本内容,把下面这一则学习建议补写完整。(5)

阅读不同文体的作品,我们要选择恰切的方法。假设你要理解熟人社会这一文化现象面对《红楼梦》合适的方法是梳理人物关系如发现家业萧条的刘姥姥能够进入钟鸣鼎食的贾府是基于其女婿家祖上与金陵王家连宗认亲进而理解这一现象面对《乡土中国》合适的方法是(1)(2)面对《屋舍》这篇散文合适的方法是(3)(4)

试题选择了不同文体涉及的共同话题“熟人社会”,可谓煞费苦心。试卷上的散文《屋舍》是一个不到两千字的短篇文本,写的是乡村盖房子的经历。目前整本书阅读的检测,往往是将整本书阅读与其他文本的阅读整合在一起进行考测。春考卷这道试题,就是在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后面,设计了这道整合性试题。

题目开宗明义指出,阅读不同文体的作品,我们要选择恰切的方法”,就是在提醒我们,不同体式的文本,应有不同的阅读策略,整本书阅读要关注的正是有针对性的阅读策略。

试题首先告诉考生,长篇小说《红楼梦》写到熟人社会,是怎样从人物关系的角度构思的,这也正是教材《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单元中六项任务之一。《红楼梦》借刘姥姥三进贾府,以村妇的眼光见识写贾府的兴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与主要人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熟人社会中的重要一环。这是读长篇小说的策略。社会科学著作怎么读呢?

同样是讨论“熟人社会”,社科类著作要求我们从关键概念出发,把握论述方法,注意形成结论的过程。分析了现代社会重视契约,乡土社会重视规矩,借此揭示了乡土社会因熟悉而彼此信任的特征,这就是乡土中国中的熟人社会的本质。

整本书的检测,以“熟人社会”作为话题,将《红楼梦》与《乡土中国》纽结到一处,殊为不易。最后回到《屋舍》这篇小散文,这才是纽结两本书的原点,因为它也写到“熟人社会”。散文的特点是呈现画面、场景,以形象的方式描写乡村“熟人社会”的特点。文中所叙述的建房一事关联起村子里的许多人:老师傅石匠,下地基、立屋架的亲友乡邻;人们聚村而居,彼此熟悉,有共同的习俗、文化。这是一个让读者感觉如在目前的“熟人社会”。

不同体式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组织结构,熟悉同类文本的写作模式,了解其类型化的特点,有利于我们在阅读相关著作时能迅速抓住这类文本的要害,以专业的方式开始阅读,体现应有的阅读素养。

这道题提及了教材设定的两本书的内容,但检测重点落在阅读方法的掌握上。这是我们后续开展整本书阅读和检测应予以关注的。

3.预测内容:关注标题、插图、行文线索等,推断文本内容

预测文本内容,统编教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编排了预测、提问、有目的的阅读等阅读策略单元,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其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预测策略单元。单元导语揭示了预测的意义:“猜测与推想,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乐趣”;提示了预测的方法:“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提出明确的要求:“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三篇课文体现“学习预测—练习预测—独立预测”的发展过程。

高中教材必修下册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单元,设计了六项任务,其中任务5明确提出: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教材编者指出,可从思想观念、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语言风格等角度,设想一些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写出故事梗概。

预测情节走向、人物命运是读者主动参与文本进程的阅读方式,也是读者与未曾谋面的进行交流和对话的最好方式。预测的正误,可以检测读者阅读素养的高低,也可检测创作技巧的优劣。

笔者命制上海市静安区2023年高二语文期末检测卷时设计了这样的试题:

9.根据文章意脉,推测“我”和文中的麻晓后来有没有加微信,写出理由。(4分)

这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最后一题。散文《面对面两列火车》叙写“我”和麻晓是少年时期形影不离的朋友,后来因故走散,从此人海茫茫两不相见。在人到中年又有微信的时代,她们俩会不会重修旧好呢?

回答这类题,不是读者根据自我愿望进行判断,而要依据文本人物性格特点进行推断。遵从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对情节和人物作出预判,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策略。

“我”和麻晓对友情极为看重,少年时期美好纯净的情感与当时年纪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情感十分宝贵;今天虽然可以通过微信重新建立联系,但对感情要求那么苛刻的人,在原有情感被稀释后,她们都不忍心破坏最初的美好友情,不愿让那种情感变成今天的点赞之交,所以,她们彼此都不会加微信。

这种阅读题的设计就是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不至于在一个自足的文本里面“人设崩塌”。

再看2022年上海市秋季高考试题:

学校组织“《红楼梦演出季某学生小组改编宝玉挨打情节参加演出他们力求台词符合原著中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以下台词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黛玉对宝玉说早就对你说过,你真是执迷不悟

B.宝钗对宝玉说这次活该你挨打你就是自食其果

C贾母对贾政说你想想你父亲是怎么管教你的

D.王夫人对贾政说我现在就死给你看,一了百了

这是一道巧设情境的整本书阅读试题。宝玉挨打是小说的重要情节,本题将原著这一经典情节改编成剧本,要求考生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在特定的场合为人物设计台词。

设计台词,是对人物置身未曾经历的某种场面做出特定反映的预测。为了降低难度,本题没有用主观题的形式要求考生写出台词,而是呈现台词让学生判断每个台词的恰切程度。我们将这理解为命题者有意降低试题难度并为阅卷提供方便,如果适当加大难度,至少可以呈现一例正确的台词,然后让考生针对另外的人物设计新的台词。台词编创,必须遵循人物性格特点,符合特定场合,表现人物精神风貌,这是促进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最好路径。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将小说或者散文改成戏剧,将诗歌改成叙事散文,都需要学生精准把握作品主旨、情节发展规律和人物性格特点,这种预测和改编,也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见策略。

以上对于整本书阅读命题的分析,旨在强调整本书阅读不能胶着于作品内容本身,不宜对整本书内容做过多开掘。一则学生学习时间有限,二则教师教学资源和教学储备有限,第三,更重要的是,整本书阅读本来就不限于检测学生是否熟读了某本书,而是要借助阅读本书,熟练掌握这类书的阅读策略。

(以上内容节选自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冯渊老师的专题发言《从阅读策略运用看整本书阅读的检测——以上海高考卷为例》,全文收入《2023年语文教育评价研讨会资料汇编》,如有需要您可以在微信公众“魔都语文课代表”上回复“中高考研讨会”获得各区联络老师的联系方式获取

新学期

语文好课、好资料哪里找?

加入华狮语文学习荟

各类活动、征稿投稿、讲座微课

学习礼包、每日摘抄

应有尽有!

华狮语文学习荟(中文自修会员)

《中文自修》创办于1983年,由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是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中国期刊500强。《中文自修》向全网招募所有希望孩子爱上语文、学好语文的中小学生家长,加入华狮语文学习荟,享受8项权益(详见下方海报),享受学习语文提供专属的资料、优先的活动资格、第一手的语文考试动向!

会员有多少人?

都是家长?

怎么活动?

答:会员目前已超过7000人,以学生家长为主,教师、学生为辅。会员在会员群中活动,通过加入专属的微信群,获取资料与活动信息。

适合几年级?

各个年级分开吗?

答:会员群分小学、初中、高中,各群内容不同,有针对性。小学会员群适合3-5年级,初中会员群适合6-9年级,高中会员群适合高一-高三。

会员送杂志吗?

答:会员服务不包含纸质《中文自修》与《中文自修·聪明小豆丁》杂志。不过,每位会员将获赠当年3月刊、4月刊、78合刊和9月刊四本杂志的电子版本(在会员群中发送)。此外,会员每周收到的“语文加油包”可配合杂志一起阅读,相辅相成。

现在加入,服务期到何时?

答:一年之后的同一天。

孩子今年9月升学了,可以换群吗?

答:可以,联系华狮语文学习荟服务的负责人即可。会员群可随升学而对应升级,小学→初中;初中→高中,不能提前改换或逆向改换。

为什么我购买之后

什么反应都没有?

答:为了防止误购,请大家购买会员资格后,主动添加对应的负责老师微信(购买后可以在页面上找到),并发送购买成功的截图,负责老师将询问您年级并完成登记入群。

来源:扇子所记录的美好生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检测之家检测之家
上一篇 2023年8月8日 下午5:55
下一篇 2023年8月8日 下午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