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天然染料,那就要从新石器时代说起,那时候的人们就已经会用植物和矿物来提取染料了。后来周朝,便出现了专门收集染草浸染衣物的官员。到了秦汉时期,植物做的天然染料更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东汉时期许慎写的《说文解字》便有39种色彩的记载。,后来清代出现的《雪宦绣谱》一书,只色彩记录就达到了704种之多。所以自古至今天然染料一直都是人们喜爱的常用染料。
在众多的天然染料中,明黄色被皇家尊为御用天然染料。其实明黄色在隋朝流行之初,属于百姓穿着的普通颜色,后来隋文帝爱好节俭,黄色属于暖色又显得平易近人,所以隋文帝等王公大臣所上朝时都会穿戴黄色的衣服,于是逐渐的黄色就成为贵族皇家的颜色。到了唐朝,唐高宗直接下令黄色属于皇家专用色,普通百姓不得穿着。至于后来的“黄袍加身”等事件,更是坐实可明黄色对于皇室的地位。
其实,制取明黄色的植物有很多,比如槐米、黄檗、栀子、姜黄、拓树等等都是古代常用染黄使用的植物。而这些生产皇家染料的植物通常都是有法令保护的,比如拓树就被尊为帝王树,普通百姓是不能随便砍伐的,一旦砍了甚至都会被判死刑的。通常皇家御用的染料都是由特别工艺制造的,所以染料自然珍贵,那么大家一定会好奇,皇家御用的天然染料应该如何检测真假呢?
曾经有检测机构专门针对出土的黄色纺织品做了检测,具体的方法就是通过对文物中明黄色天然染料的提取。通过高效的液相色谱法与常用的染黄植物的提取液进行对比,经过指纹图谱的分析,鉴定出了该纺织品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小檗碱和痕量靛蓝这三类色素,从而确认了染色植物为槐米和黄檗。
相比较中国皇室御用的明黄色天然染料,在古代的欧洲,却是以骨螺紫(腓尼基紫红色)为尊的。说起骨螺紫的发现倒是比较有意思,传说发现骨螺紫的腓尼基人是因为一条狗,因为他的狗吃了海螺后嘴里的紫色总是清洗不掉,所以聪明的腓尼基人立马想到用海螺的贝壳熬制出了一种紫色的染料。后来,腓尼基商人将这种骨螺紫传播到了欧洲各国,因为其骨螺紫的产量非常底,所以及其珍贵,被各国的皇室所喜爱。
有关“骨螺紫”的记载也有很多,如亚历山大大帝就曾把自己的千艘战船染成骨螺紫,以显其尊贵和威严,后来屋大维统一罗马后,直接颁布禁令,只有皇帝和元老及官员才能穿着紫色的衣服,而埃及末代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也是用骨螺紫来装饰自己的女王船队。玩游戏的同学,可在刺客信条起源知道这位女王哦。除此之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也曾经在奢侈法下规定只有皇室近亲才能够身着紫色。
其实,紫色在中国也是高贵的颜色,比如“金印紫绶”在魏晋时代就有记载,明代皇帝还直接将故宫名字定为“紫禁城”,直到清代,清官于成龙还发过“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感慨。而紫气东来更是被称为祥瑞之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今之外,帝王之色大都采用的是天然染料,当然,这也与他们落后的生产工艺有关。天然染料具有的无毒无害、对皮肤刺激性小、无致敏、致癌性等特点,就在今天也备受大家的欢迎。有很多儿童服装都打着天然染料,无刺激的噱头来营销售卖产品,但是国家质检局曾对部分儿童服装质量进行抽检,结果显示超过三成产品甲醛超标。而我国对于天然植物染料并没有系统的标准和检测方法,这也就对天然染料检测和监管造成了很多不便性。
对于天然染料虽然没有具体标准依据检测,但是我们可以参考其他染料检测项目。具体我们可以对宣称是天然染料的纺织品检测其PH值,重金属指标(铅、镉、汞、砷)、甲醛含量、邻苯二甲酸酯、耐湿摩擦色牢度、燃烧性能、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等等项目。而染料的检测方法一般都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来分析。
无论是皇室御用染料还是普通天然染料,环保、健康、安全永远都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但是,部分植物染料在加了特定的助剂后,可能产生致癌物质,这时就需要通过对染料进行采样检测分析,了解去具体性能,才能更好研发和保证生产质量。
来源:拜恩检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