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色素性视网膜炎(又称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遗传性,营养不良性视网膜退行性变,多累及双眼,其临床特点表现为早期夜盲、视野向心性缩小,最终呈管状视野,双目失明或频临失明,在失明眼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RP由各种基因突变引起,近年来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使直接观察RP患者的视网膜和脉络膜超微结构变化成为可能。Euretina2022会议上,众专家分享了RR检查方面的进展及RP典型病例一则,以飨临床。
使用OCTA检测色素性视网膜炎的视网膜血管变化
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是利用OCT血管造影(OCTA)评估RP患者的视网膜血管变化,并确定这些变化是否与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厚度有关。
研究方法:该回顾性观察研究从葡萄牙Coimbra大学医院招募了19例确诊RP的患者(平均年龄50.14±14.35岁),纳入36只眼,与健康成年人的标准数据(Optovue)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详细的眼科检查和OCTA评估,包括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浅表(SCP)和深层(DCP)毛细血管丛血管密度(VD)分析;从视网膜色素上皮后缘到脉络膜/巩膜交界处以500μm的间隔测量脉络膜厚度;同时测量脉络膜中央1mm区域的厚度和中央视网膜厚度(CRT)。采用Mann Whitney检验进行非参数统计分析, P ≤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另外,进行相关性分析(Spearman系数)。
研究结果:
36只RP眼根据不同年龄范围分为3组:20-39岁组(n=8);40-59岁组(n=18);>60岁组(n=10)。
-
RP患者的%VD SCP和%VD DCP相比对照组都有统计学差异。
图1
图2 各组%VD SCP和%VD DCP
- 和对照组一样,RP患者的%VD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但速度更快——在老年组中差异更大。
-
RP患者的FAZ面积为0.25±0.11mm2。RP患者的平均CRT为249.17±55.0μm,平均脉络膜厚度为275.51±59.15μm( P <0.05)。有趣的是,RP组视网膜血管指标与视网膜/脉络膜厚度没有相关性。
研究结论:
1.RP患者的视网膜血管存在广泛缺损。
2.RP患者%VD显著降低——可能是流进部分闭塞毛细血管的视网膜血流更慢或者是小血管消失。
3.病理上,SCP和DCP血管密度似乎独立于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的改变。
1例病例报告:迟发性单侧色素性视网膜炎
一位1948年出生的白人女性,因“右眼视力逐渐下降4个月”预约门诊行右眼白内障手术。曾于7年前接受左眼白内障手术。否认其他手术史和外伤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眼部检查:
视力:OD:8/10,OS:8/10。
眼压:OD:14mmHg, OS:16 mmHg。
眼前节:OS:核性白内障++,AO PC-IOL。
OCT黄斑&眼后段检查:OD:视神经附近椭圆体区丢失/中断,OS:正常。
散瞳后眼底检查:OD:视盘苍白;小动脉衰减;视网膜周边色素团块;OS:正常。
红外眼底成像(IR)&眼底自发荧光扫描(BAF):OD:IR色素团块(周边视网膜中),BAF显示上下血管弓外RPE层自发荧光缺失;OS:IR和BAF无病理特征或视网膜变性体征。
ffERG:OD:暗视b波振幅显著降低;OS:在正常范围。
VEP:OD:P100振幅&延迟;OS:无显著差异。
视野检查:OD:环形暗点;OS:在正常范围。
其他检查:血液检查(-);COVID(-);MRI大脑:正常;ANA,ANCA,SACE(-);定量FERON,BARTONELLA,VDRL,FTA-ABS(-);HSV,VZV,CMV(-);肿瘤标志物(-)。
诊断:单侧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URP)。
总结:
1.这是该年龄组中第一例被报道的URP。
2.该病例的特点:年龄76岁;右眼视力良好,为8/10。
3.鉴别症状:核性白内障致视野隧道状缺损。
4.有必要对URP的确切遗传机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导致URP晚发且具有如此良好的视觉预后的因素。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部)
版权声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