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测试可谓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项目。
我们经常可以在朋友圈、微博、哔哩哔哩等网站刷到这样的趣味测试,比如“你的性格主导色是什么?”“测测你的气质小瓶子?”等。
不定期就会有爆红的心理测试在你的朋友圈刷屏,你知道这些网红“心理测试”套路有多深吗?
小编乱入
真实or虚假?
网络上的“心理测试”包罗万象,囊括了个性、爱情、人格、潜意识等方方面面,广受欢迎。
其实这些千奇百怪的所谓的“心理学测试”,根本不是真正的心理学领域公认的测试,至多算是趣味小测试。
真正的心理测试(测验)是经过科学设计的标准化量表,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学、心理咨询、犯罪心理等领域。
比如大学新生入学必做的心理健康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两者结合使用能够有效提高心理测评危机筛查可靠性[1];
多数心理咨询工作室和APP都会提供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自评工具,如焦虑、抑郁、强迫,自尊、大五人格、主观幸福感等,此类专业测试多为临床应用较广泛的评估量表[2];
在犯罪心理学领域用于研究犯罪背景的心理测试,俗称测谎,借助多导生理记录仪等专业仪器,通过记录被试在回答测试问题时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呼吸、皮肤电等来推断被试是否说谎[3]。
图源| 网络
当然,话又说回来,我们常见的测试“人格主导色”“气质小瓶子”等趣味测试并不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自然也就不属于心理测试的范畴。
但它依然非常吸引我们,归根结底,这也是认识自我的一种方式。探究趣味测试的源头和机制,它更像是占卜、算命、星相学的亲戚。
几大套路
之所以说趣味测试和星象占卜是亲戚,得益于其相似的心理机制。我们先来看以下这样一段话:
“你需要别人喜欢你和欣赏你,但你通常对自己要求苛刻。虽然你的个性的确有一些弱点,但你通常能够设法加以弥补。你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并没有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还未能变成你的优势。有时候,你会强烈地怀疑自己是不是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或正确的事情。你倾向于让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变和变得丰富多彩,在遇到约束和限制时你会感到不满。你很自豪自己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如果没有令人满意的证据,你不会接收到别人的观点与说法。不过,你也觉得在别人面前过于直言不讳并不是明智之举。有时候你很外向,比较容易亲近,也乐于与人交往,但有时候你却很内向,比较小心谨慎,而且沉默寡言。你有很多梦想,其中有一些看起来相当不切实际。”
当你读完这句话,是不是觉得这说的就是你自己?感觉这简直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其实,这是Forer描述人格的经典范式,就是一段“万金油”的评价。
我们不难看出,这段话中包含了许多笼统的、模棱两可的说法,而你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言行对号入座,发出“真是太准了”的感慨,从而去相信。
这一系列的过程在心理学中叫做巴纳姆效应。早在1956年,心理学家保罗·米尔就在《Wanted—A Good Cookbook》中为其命名 “巴纳姆效应”[4]。
此外,证实性偏差也对我们相信趣味测试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我们读完这段话后,我们会倾向于寻找验证这些观点的信息或经历,而不是寻找否定的证据。
在心理学家沃森关于证实性偏差的一个经典实验中[5],约46%的受试者做出了“证实倾向”的选择;只有4%的受试者做出了“证伪”的选择。
还有所谓的“谄媚效应”,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让我们自己看起来更加正面和更加积极的事情。
测试结果中的夸赞、正向的反馈会让我们非常受用,谁能忍心拒绝来自他人毫无恶意的肯定和赞赏呢?
接下来,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则会在暗中指导你去向着测试结果所说的那样改变自己。
图源 | 网络
很多人在相信测试结果之后,努力拼搏,最终达成了结果所说的状态或成就,因此更加坚定地相信测试结果。
是娱乐,并非科学
说到底,这些网红心理测试本质上还是利用人的心理进行操作和传播。虽然它们不科学、不严谨、套路深,但也不是全无用处。
如果我们把专业的心理测试比作治病的良药,那这些网红心理测试我们可以称之为可乐[6]。它是一种娱乐性质,放松身心的小游戏,可以博你一笑,但并非科学。
此外,我们也可以把那些正向的评价当成激励自己努力、学习、进步的工具。对于一些积极的评价或肯定,我们在感到愉悦的同时也可以利用罗森塔尔效应去实现目标。
不过同时也要注意保护隐私,很多爆款心理测试的目的还是在于商家引流,或者是获取你的信息,或者是引导你消费,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擦亮眼睛,可不要被网红心理测试骗了。
参考资料:
[1] 王梦娟,王园园.UPI和SCL-90在高校新生心理普查中的应用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20,42(06):124-128.
[2] 彭雅楠.席居哲,左志宏.互联网+背景下心理服务类APP的现状、问题及展望[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02):333-336+309.
[3] 张华威.我国犯罪心理测试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9,{4}(05):35-42.
[4] Meehl P E . Wanted—A good cookbook[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56,11(6):263-272.
[5] P. C. Wason & P.N.Johnson Laird,Psychology of Reasoning: Structure and Content[J].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90.
[6] 张雯静. 逛贴吧,刷微博的你,是否也曾被心理测试”忽悠”过[J]. 祝您健康,2020, No.402(11):34-35.
本文
来源于公众号@行上行下
点个在看吗,或许 Ta 也正好需要↓↓↓
来源:虎妈解忧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