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2ψ法自1961年由德国学者马赫劳赫(E. Macherauch)提出,很快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并逐渐成为X射线应力测定的标准方法。这一方法的运用,标志着X射线应力测定成为一种成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测试技术。
X射线应力测定涵盖了X射线学、几何学、代数学、统计学等多个分支学科,其复杂程度相对于一般的物理实验方法有显著增加。
因此,在X射线应力测定的检测、计算、数据处理等环节,会出现各种实际问题。
本篇,我们将讨论几个——在相关标准/文献中有提及、或者在X射线应力分析仪器中有使用,但是在常规使用的GB/T 7704-2017等标准中又没有完全解释的问题。
计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1、 固定ψ与固定ψ0
2、 2θ与ψ的精确度对应力计算结果的影响
3、 修正χ法的应力计算
4、 曲面检测时光斑选择与误差
5、 衍射峰校正
6、 衍射峰的函数拟合与比较
1、固定ψ与固定ψ0
目前的X射线应力测定方法标准,主要面向:采用线阵探测器和测角仪机构,在多个ψ角采集衍射信息,并使用sin2ψ方法进行应力计算。
根据X射线应力仪的衍射几何布置类型,测定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同倾法、侧倾法、双线阵探测器侧倾法三种类型。国内外对各测定方法衍射几何的定义基本一致。
中英文常规名称和简称的对照:
GB/T 7704-2017标准还对同倾法和侧倾法进一步划分了固定ψ法和固定ψ0法。
在衍射几何中,ψ0是X射线的入射线;ψ是衍射晶面方位角,也就是入射线和衍射线的角平分线。
出现固定ψ法和固定ψ0法之分,主要反映的是测角仪工作机制的差异。
固定ψ法一般是采用θ-2θ扫描,即射线管和探测器在ψ角两侧对称运动,预设的ψ角和参与衍射的晶粒所处的ψ方位角完全一致;固定ψ0法则是将ψ转化为表现入射线方位的ψ0进行控制,实现指定ψ位置的检测。
使用线阵探测器的衍射装置上更易实现固定ψ0方法;而固定ψ方法由于多采用θ-2θ扫描,对仪器的机械水平要求更高,通常只应用在配置计数器类点阵探测器的衍射仪上。
虽然国外相关标准上均未对同倾法和侧倾法按照固定ψ法和固定ψ0法来进一步区分,但是,并不能说国标对这一详细区分和描述是无意义的。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方面:固定ψ法和固定ψ0法之间的区别,是否对应力的计算结果产生影响?
首先应注意,在应力计算中直接使用的是ψ。
采用固定ψ法检测时,ψ的设置值即为真实值,在应力计算时可直接使用而不会带来额外误差;
而采用固定ψ0法检测时,需要预先采用ψ=ψ0+(180°-2θ0)/2关系式将ψ转化为ψ0,测角仪以经过转换的ψ0参数进行衍射采集。
严格意义上讲,由于被测材料通常有残余应力,其每个晶粒的真实2θ(即2θφψ)与2θ0有一定差别,且在不同ψ方向上各不相同。将检测设定的ψ0使用真实2θφψ转化得到的ψ,才是真实参与衍射的晶面所对应ψ方位角。
而我们常规使用的各种应力仪,在使用固定ψ0的测定方法时,通常将目标ψ统一经2θ0转化得到对应的ψ0并作为预设参数,实际衍射的晶粒的ψ方位角与理论目标ψ有一定偏差。这一偏差为0.5(2θφψ-2θ0),当应力较大时,两者之间相差可达到0.2°以上。
理论上,在检测得到2θφψ后,使用这一实测值对ψ值进行修正是能够消除这一偏差影响的。
然而,我们在各检测标准和仪器的计算中都没有发现对ψ的修正。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分别模拟同倾法固定ψ法和同倾固定ψ0法对同一样品检测,计算说明。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
在σ11=500MPa的情况下,使用固定ψ0法进行检测,在ψ未经修正的情况下会使计算所用ψ带有明显误差,其差值可达0.25°以上。使用未经修正的ψ值进行应力计算,其产生的误差比例接近1%。这在进行精确应力分析时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程度。
对于同倾固定ψ0法,可根据2θφψ值对ψ进行修正,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在上面的算例中经过修正应力误差约0.1%,大部分由数据圆整误差贡献)。
同倾法在ψ角运转平面内检测,由2θ值变化产生的偏差在ψ角上得到累积,由此产生了接近1%的计算误差。对于侧倾法固定ψ0法,其实测时参与衍射晶粒的方位角在更接近φ方向上偏离,对该φ方向正应力的计算影响要小于同倾固定ψ0法。
2、2θ与ψ的精确度对应力计算结果的影响
应力测定是在不同ψ方向上采集衍射峰并定位2θ,通过多组(ψ,2θψ)进行应力计算。
对此,我们可以针对2θ以及ψ的精确度对应力计算结果的影响程度进行定量计算,
先来看看ψ的误差达到±1°时,能使应力结果产生多大的误差。
以σ=100MPa、τ=0为例,计算ψ角误差为±1°时,应力结果在[96.70MPa,103.70MPa]区间,最大偏差达到3.70MPa,误差比例为3.70%。
在σ=500MPa条件下,ψ角误差为±1°,应力结果的最大偏差达到18.40MPa,误差比例为3.68%。
可确定:ψ角误差量值一定时,产生的误差比例一定;应力值越高,其引起的应力值绝对偏差越大。
类似的,2θ的精度对应力结果的影响程度也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同样在σ=100MPa条件下,当2θ角误差为±0.01°时,应力结果在[87.46MPa,112.57MPa],最大偏差达到12.57MPa,误差比例为12.57%。
在σ=500MPa条件下,2θ角误差为±0.01°,应力结果在[487.42MPa,512.57MPa],最大偏差为-12.58MPa,误差比例为2.52%。
可确定:2θ角误差一定时,引起应力结果的误差量值一定;应力值越低,其引起的应力值误差比例越大。
以上结果显示,单从量值上看,2θ值对应力计算结果的影响要远大于ψ值。
对此,可以这样理解:应力值是由2θ-sin2ψ或者ε-sin2ψ的关系决定的,将ψ转化为sin2ψ后,由ψ引起的误差已经非常小了。
与此同时,在GB/T 7704-2017标准对仪器的要求中也有体现。
——2θ最小分辨率宜不大于0.05°;
——ψ0角或者ψ角的设置精度应在±0.5°范围之内;
两者之间相差10倍。
GB/T 7704-2017节选▼
目前,常规的X射线应力仪所用线阵探测器的分辨率约为0.02°,但这并不代表衍射峰的定位(即2θ)精度只有0.02°。
对于探测器采集的衍射信息,经过校正处理后,对衍射峰进行平滑处理或者函数拟合可以得到衍射峰的轮廓线,再根据轮廓线或者拟合函数确定衍射峰位,最终用于应力计算的2θ值通常能够精确到0.001°。
分析到这里,不知道是否有人也出现过这样的想法:
通过底层的仪器机械精度和不确定度,向上计算出应力仪检测应力的精度和不确定度,可行吗?
这一问题我们留待以后讨论。
3、修正χ法的应力计算
应力计算的基础,是根据弹性力学理论,在X射线应力测定的坐标体系中所建立的应力与应变关系:
其后经过转化,最终得到针对指定φ方向的应力与应变关系:
式中C为常数。
根据公式(4)能够解析出σ11和τ13。
对于同倾法和侧倾法,其衍射几何简单,应力计算过程很容易理解。
对于修正χ法,其衍射几何在GB/T 7704-2017和ASTM E2860-20中的介绍较为详细。本文摘用ASTM E2860-20的示意图进行说明。
应注意,两部标准中部分符号的使用存在差异,E2860-20中的β、χm相当于中的ψ0、η0。
在进行修正χ法的应力计算时,首先需将两个探测器的方位角转化为常规的φ、ψ表示方式。再将其中与变量β无关的项(可视为常数项)使用C、D代替,得到公式(8):
由此可以看出,双线阵探测器侧倾法检测的应变结果与σ11、τ12、τ13、τ23均有关。
针对此关系式,E2860-20在描述该方法的缺点时表示:
- 无法解决/区分τ12和τ13
- 无法解决τ23对σ11的影响
ASTM E2860-20节选▼
以上问题其实并非无法解决。
在GB/T 7704-2017中直接给出了正应力和切应力的计算表达式:
其中εl和εr分别为左右两侧探测器检测的应变值,η0=(180°-2θ0)/2,为已知的常数项。
我们在E2860-20给出的计算公式上进一步推导,来了解修正χ法的应力计算方法。
对于修正χ法,其最鲜明的特点是同时在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探测器,其方位角χm互为相反数。
在公式(8)的基础上,将左右探测器的ε相加,可得到公式(8-1):
式中,M为常数。
此时,ε只与σ11、τ13相关,根据以上关系,很容易观察到,σ11、τ13在修正χ法时的关系与常规同倾法和侧倾法时一致,均呈现椭圆分布。在ε-sin2β图上看,σ11、τ13分别与椭圆半长轴的斜率和椭圆开口大小相关。
进一步可推导得出σ11、τ13计算公式如下:
(8-1-a)中σ11的计算公式与GB/T 7704-2017中公式(21)完全一致,而τ13的计算公式是标准中未提供的。
采用这一偏微分计算方法是直接在椭圆分布下求取斜率值。
将左右探测器的ε相减,转化后最终可得到公式(8-2)
此时,ε只与τ12、τ23相关,可得到其解析式如下:
为分析τ12、τ23与β的关系,在公式(8-2)的基础上略去常数项,简化为以下形式:
在假设τ12=3MPa、τ23=5MPa的条件下绘图。
其中蓝色部分的β为0°~±45°范围,橙色为扩大到±78°范围,绿色为扩大到±180°范围。
由图可以看出,y-sinβ和y-cosβ均呈椭圆形。在y-cosβ图中,椭圆长轴的斜率与τ23相关,椭圆开口的大小与τ12相关。
按照公式(8-2-a)可以解析出τ12,但同时存在以下问题:
在检测设置的±45°β范围,y完全位于椭圆长轴的一侧。要得到准确的τ12值,则必须对称布置正负β角,而且曲线并不关于其线性拟合线对称(同时也不相对于β=0的中点对称),斜率的求解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使用公式(8-1-a)解析τ13具有同样的问题)。
因此,运用这一关系式解析τ12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参考GB/T 7704-2017公式(31)中τφ的计算方法,将正负β的ε作差并取平均值,τ12的计算可转化为以下形式:
从新的图形上看,已经从原来的椭圆形转化为线性分布对的斜率求解。
那么,τ23的解析式会有计算问题吗?
在y-cosβ图中,椭圆长轴的斜率与τ23相关。β=0位于椭圆长轴的端点,曲线的线性拟合线即为椭圆的长轴,曲线的正β和负β相对于线性“对称”分布,因此,τ23计算的效果相对τ12的情况要稍好一些。
参考GB/T 7704-2017公式(30),使用正负β之和求取关于cosβ斜率的方式来计算τ23,得到下式:
将正负β的ε求和取平均值后,其关于cosβ的分布形式转化为直线,更利于斜率τ23的求解。
可观察到:ε-cosβ完整椭圆半长轴的范围是0至1区间,如果仅将β值设置±45°范围内,对应的cosβ范围仅在0.7至1之间,将大大限制计算结果的精度。在一些标准中,建议修正χ法检测时最大β角设置到±78°。
然而:将应力计算由(8-2-a)对椭圆曲线求取斜率,转化为使用(8-2-b)对直线计算斜率,并没有改变τ12、τ23与β的原始关系(即公式(8-2)),尤其是表现τ12应力的y-sinβ曲线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在检测实验中的应力计算极易受干扰;同时由于使用了两侧探测器检测值作差(εl-εr),其量值很小造成误差比例偏高,进而可能造成τ12、τ23的计算误差偏大。
针对修正χ法的检测和应力计算可总结以下几点:
1、双探测器侧倾法在单一φ方向上设置正负β(或者ψ0)参数进行检测,能够同时解析出σ11、τ13、τ12、τ23四项应力结果。
2、需要准确计算τ12、τ23值时,β角±45°范围已经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建议尽量设置到±78°。检测实验中易出现τ12、τ23计算误差偏大的情况,实际检测中通常只在单一φ方向的检测中计算σ11、τ13结果,其他应力张量则通过多个φ方向的检测结果计算。
3、在运用前述偏微分方法计算应力时,使用了两侧探测器(±χm)以及±β角检测的应变作加减运算,相当于将多个探测器采集结果合成为一个数据进行应力计算,因此需要严格对称设置(±β或±ψ0)检测参数,即使出现单侧探测器的衍射峰被删除,都需要将其所处的±β或±ψ的值完全舍去,否则将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如使用椭圆拟合方法进行应力计算,每一个β(或ψ0)都是一个独立数据点,以上2和3中的问题能够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关于椭圆拟合的计算方法将在后续的文章中讨论。
本文为X射线应力测定中若干问题讨论的(上)部分,余篇将在下期推送。
本文的讨论是笔者对于X射线应力测定的一些个人理解和思考,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更多残余应力检测知识,欢迎搜索关注公@众&号“应力与变形控制”,一起探讨。
来源:翔博科技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